身體舞技發展的局限性

上星期談及舞者身體不可復製特性, 令演出收入必然受打擊的事實. 而身體的局限性造成另一問題是所有絶技和身體記憶, 全都要時間積累, 若時間是金錢的話, 那就要問累積新技能的時間付出, 在展現的一刻和未來的市場裡, 能否支付這時間成本?

身體舞技的累積和風格, 這一點與運動員無疑, 即是要靠長年累月鍛鍊某組肌肉成為身體記憶. 可是舞者不單只是運動員, 靠一項專長便可打遍天下, 而是要按五湖四海的編導要求來調節, 要知道這些編導都是掌管你經濟命脈的人, 那管你身上有一項需要10年才可完成的技術, 他/她也只希望你能在舞台上, 既有專一的絶技隨時吸引觀眾眼球, 也要有周身刀本領完成舞台上大大小小的細節, 問題是職業舞者有多少時間和環境獲得絶技, 沒有這條件的舞者, 周身刀也是出路, 只是你要有幾多把刀才足夠在表演藝術市場上養活自己? 亦即是說我們身體這協助經濟產出的"工具", 有不可復製的局限性, 更有時間的限制, 因舞蹈動作的身體記憶均需要時間鍛鍊, 並且一旦身體記憶被建立, 就算你明白發力原理, 要"修改/調節/融合"新技術, 要花的時間調整是以年月來計算, 試問多少團隊或個別的職業舞者能負擔這樣的時間. (目前有這些時間的舞團是個別例子, 有機會再詳談)

在職場裡有一項重要概念是transferable skill, 即是你擁有一些技能, 隨著你的成長, 這個技術伴隨著你走到其他公司或領域都會有用, 如市場推廣, 活動管理等, 對比舞者的技術, 能伴隨舞者走的絶技以舞步為主, 可轉移到其他藝文或商業領域的技術很少被提及或重視, 更重要的是在舞蹈世界裡, 舞蹈演出的成效是唯一evaluation, 其他潛在的能力都被壓底, 可見開發身體是業內唯一標準, 舞者們太著重身體表現而忽略其他可行性, 使舞者想實踐可持續發展是一道極難跨越的鴻溝。

當然舞者的濟遇不同,喜歡舞種的不同,受訓環境的氛圍不同等因素, 大家對身體局限的認知都在人生不同階段發生。需要大量體力的舞種如芭蕾,霹靂,和部份中國舞的高強度動作等,隨年紀長大而感到的限制尤其顯著。相對社交舞與民族舞,那些以群眾參與度為目標的舞種,則對身體局限的認知會稍遲。因著這認知時間不同,加上每位舞者經歷身體局限性的人生階段不同,對應方法也不盡相同。

20出頭的舞者,沒有太多負擔,想找自已可以發揮的地方,又或為夢想追求,能站在舞台中央,接受掌聲,享受舞台燈,沒有半點疑惑身體的局限,直至受傷一刻,才意會沒有保護身體就不能繼續追求,第一次深刻意識身體限制,影響收入。

到了30歲前後,看見20出頭的小伙子們,體力比自已好,精力比自已旺盛,挑戰難度的膽子比自已更大,只是想成家立室的時候,有的會開始懷疑身體可以走多遠,來一個華麗轉身,趁著仍可轉變,找那transferable skill. 但也有舞者深信自已使命,背著身體的限制,繼續往心中的藝術層次進發。只是那藝術層次是什麼,能否認知身體的局限性,按什麼去建立,說實的,香港的支援十分薄弱,只能自求多福。

到了35歲前後,昔日並肩作戰追逐夢想的伙伴們因不同原因從前線退下來,個人開始經歷家庭的經濟開支,養育兒女的擔子現實且迫切,但可轉移的技能只有舞蹈技術時, 其他可發展的潛能未曾開發, 有些有理財習慣的,又或家中擔子較輕的, 會以進修改善技術條件, 亦即開發可轉移技術的潛能. 只是未有這些儲蓄習慣的, 也只能見步行步….. 那時其實可選擇的路徑與時間, 那人生的選擇權早已從舞者身上溜走了.

說到最後, 趁舞蹈人生還有較多選擇權時, 多發掘自己可轉移技術, 這些潛能可帶領自己至少走下一個10年的路, 能有這個思維去成為舞者的話, 舞者的人生豈不更豐盛! 即是你曾享受舞台, 也能憑藉那些新技能貢獻社會, 比起沒有踏足過舞台的人, 舞者的人生已比更多人有色彩, 只是不要成為那色彩的奴隸, 反而應把自己的人生在那色彩上加添其他閃爍元素, 在其他人生舞台上顯出舞者精神, 所以勇敢去發掘自己可轉移的技術吧!

舞者的人生已比更多人有色彩, 只是不要成為那色彩的奴隸, 反而應把自己的人生在那色彩上加添閃爍元素, 在其他人生舞台上顯出舞者精神, 所以勇敢去發掘自己可轉移的技術吧!

Elaine YL Lam